Organic Solar Cells: Energetic and Nanostructural Design

image.png

Organic Solar Cells:Energetic and Nanostructural Design

作者:Masahiro Hiramoto, Seiichiro Izawa

出版社:Springer

链接:点击此处

2000年以来的20年里,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一直以几乎每年1%的速度稳步增长,并且尚未达到饱和。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不同,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做得更轻、更薄,并且还很容易印刷实现大面积制备,能够制备柔性太阳能电池。

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一些基本概念,包括激子、光电流的形成,激子扩散,异质结的形成与机制。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异质结的形成,1986年首先报导了双层太阳能电池的构建,这一发现极大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率。除了含有 p-n 结的双层太阳能电池外,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基于 p-i-n 异质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。第三章有关于异质结中的横向传输过程,基于激子扩散理论,横向结的构建使得沿着基底的长程传输过程成为可能。

第四章特别介绍了使用10 μ结晶态有机层作为光伏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,并对吸收特性等光伏性能与波长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。第五章介绍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与应用,这些聚合物一般具有共轭的长链,典型的如聚噻吩系列,噻唑-噻吩共聚物,噻二唑等聚合物,都是有利于激子形成和传输的优良材料。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电荷的转移过程,第六章从动力学、电荷耦合等方面,分析了有机光伏材料中电荷的转移速度。第七章使用计算化学的方法,从第一性原理出发,通过激发态计算揭示了有机半导体在光照下的电子特性,对理论上设计高效率的有机光伏材料有很大帮助。第八章是关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的组成,由于半导体层复杂的电荷转移过程,除了在异质结中产生的电位以外,还有等效内阻引起的压降和损耗,研究其电压变化和影响机制,有助于减少损耗,提高光伏效率。除了使用多层结构和异质结实现高效率外,通过 ppm 级别的掺杂有利于形成供体-受体结构,具有更高的掺杂效率,除了形成金属-有机层异质结外,还能形成有机层-有机层的异质结,使用不同掺杂模式的 C60 还能形成 p-n 结,产生势阱。

在最后一章,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机光伏材料展望。除了本征柔性、便于大面积制备等有机物的优势外,通过调节官能团和掺杂尺度等,有机光伏材料还能够对光谱进行精细的划分,从而对自然光谱具有更高的利用率。虽然目前有机光伏材料的效率已经逼近传统的硅基光伏材料,目前还面临着抑制激子的非辐射湮灭等关键问题,在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
本书内容详尽,系统阐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、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,适合有机半导体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、教师和学生参考。


书评作者:金麒生

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学院

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化学


<返回活动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