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ectroscopic Methods in Organic Chemistry

图片1.png

Spectroscopic Methods in Organic Chemistry

作者:Ian Fleming,Dudley Williams

出版社:Springer

链接:点击此处

本书分为四个部分,分别涵盖了有机波谱学的四类波谱分析方法:质谱法,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,红外和拉曼光谱法,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法。

    第一章系统介绍了质谱法的原理与质谱图的解析。首先给出了质谱的离子源的种类和特性,包括EI,CI,ESI,FIB和MALDI。对于质量分析器,又分为磁分析器,飞行时间质谱,四极杆质谱,离子回旋共振和离子阱质谱。本章中详尽的提供了质谱中的裂解模式,以及碎片峰的质谱表,用于从质谱中的碎片峰得到分子结构信息。

    紫外-可见光谱是检测分子中多重键与共轭体系的有力工具,第二章从光谱和朗伯比尔定律入手,介绍了紫外光谱的测量方式与基本特征。结合具体实例,本章还提供了多种分子的紫外光谱的波长变化、强度特征和对应的跃迁方式,对于实际应用很有帮助。对于一些经典的共轭二烯衍生物、取代苯和α,β-不饱和酮,已经出现了一些经验公式,用于推测最大吸收波长或作为参考。

    第三章介绍了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应用与联系,红外光谱主要呈现偶极改变的分子振动模式,因此常用于检测有机结构中的官能团,而拉曼光谱可以检测一些非红外活性的振动模式,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互补的关系。本章中作者使用一系列化合物作比较,展示了取代基效应如何影响红外吸收峰,对于每一种取代基,作者都给出了数个红外光谱图的实例。

    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阐述一维核磁共振谱和二维核磁共振谱。第四章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从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、自旋-自旋耦合以及去耦方法、特殊测量方法(DEPT,APT等)等角度提供的解析一维核磁共振谱的基本思路与知识。本书的核磁共振部分非常详尽,不仅介绍了H-H耦合,还阐述了氢核与碳核和杂原子核的耦合,例如磷和氟的耦合。第五章从脉冲序列的模式入手,介绍了多种二维核磁共振的方法,通过二维核磁共振得到核的相关性,有助于确定核的归属。常用的二维核磁共振方法例如COSY,TOCSY,NOESY在本章都有介绍。

本书不仅仅介绍了有机波谱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,还给出了很多化合物的谱图以供分析。在最后一章中,作者给出了一些有机结构的解析过程,并提供了未知谱图以供读者的练习。本书适合从事有机化学方向的教师以及相关方向的科研人员使用,也可以作为参考书籍以供学生阅读。


书评作者:金麒生

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学院

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化学


<返回活动主页